内地学生香港上大学调查:语言障碍让很多人后悔

2013年10月18日08:19  东方今报

  【河南学子在港校会“水土不服”吗?】刘丁宁从港大退学,原因之一是不适应粤语授课。河南学子在那儿会“水土不服”吗?同一个教室里坐的可能是学姐学长,下课后各走各的了;大部分全英文授课,还有讲粤语的;一天除了三四个小时的课,没老师领着学习了……这些困惑,河南学子其实也都遇到了。

  □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记者 高冬丽\文 沈翔\图

  “课下老师期望你消耗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近两倍。”杨远航表示,除了个别科目布置作业外,老师会额外布置课题。2~8个同学分成一组,在限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通常包括主题甄选、数据收集、问卷调查、图像和视频的采集与编辑等环节的庞杂项目,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能影响期末成绩。

  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,理由之一是遇到用粤语授课的课程时难以适应,要强的她很怕自己听不懂而落下课程。另外,去香港一个多月,水土不服也让她浑身过敏。其实,不只是刘丁宁,每一个从内地去香港上大学的孩子,都可能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惑。那么,面对内地与香港文化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迥异,河南学子在那儿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?他们体会到的最大差异是什么?

  【无助】坐同一教室却不一定是同学

  杨远航介绍,港校里没有班级概念,上课的同学也不是固定的,大家坐在同一个教室里,可能是学长学姐,也可能有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,大家只是来学同一门课的,下课后就各自散开,去找下节课的教室。

  2005年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王昊也表示,不仅上课同坐一个教室的不一定是同学,就连考试坐在同一考场的也未必是同届学生。

  他记得有一次考试,他正做着题,听见“呼啦啦”一片响声,走了一批学生;过一会儿“呼啦啦”又走了一批学生。后来他才知道,因为各科考试所用时间不一样,所以先考完的考生就先走了。

  【困惑】语言障碍让很多人萌生悔意

  马诗雨中学时英语一直不错,但她选修建筑方面的课,设计教学楼的建筑师带他们在楼里转了转,作业就是用8张A3纸图文并茂地形容自己对建筑的理解。

  “这对我的英语真是极大的考验。”马诗雨在QQ上发了个哭的表情,她很后悔高中没多学英语。就连她从小一直学的语文课,到大学居然遭遇到了繁体字的困扰。“连蒙带猜地往下读呢。”

  杨远航也表示,刚上大学时,上课很多内容都听不懂,课下也不会用粤语和同学交流,感觉很迷茫,他一度为自己选择来香港上大学后悔。

  省实验中学老师李功毅也表示,内地学生在香港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沟通不畅,能否坚持下来是对学生最大的考验。

  【无奈】自由时间多得让人“不踏实”

  在香港的大学,只要上课时间不冲突,学生一个学期上多少门课都没有问题,腾出一整年来实习或者旅游也可以。

  “比我想象中还要自由。”杨远航说,他一天也就上三四个小时的课,其余时间都由自己支配。刚开始,他很不适应,有时候甚至无所适从。

  对此,马诗雨入学一个多月了,仍不太适应这么宽松自由的环境。“自由得让人有些不踏实。”马诗雨说,在高中时,被老师领着学习习惯了,猛地一下子将时间交给自己,还真的不知所措。直到现在,她仍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。

  【惊讶】学生也装扮得与社会零距离

  杨远航说,在他印象中,大学的校园应该是男生趿拉着拖鞋、拎着破包往图书馆神游而去,女生在清晨的湖边默默朗读。然而,香港的大学校园让他开了眼界。

  在香港的校园里,随处可以看见西装革履、鞋跟尖尖的白领男女们,他们不是师兄师姐,他们很可能只是大一大二的同学,为了一次“上庄”、或者为了一个“高桌晚宴”,把自己装扮得与社会零距离。

  “我最近参加了一次邰丽华带着残疾人艺术团来表演的活动,然后,大家又坐在一起聚餐。”杨远航说,晚宴上,男生很绅士,女生很淑女。这也让他提前接触到了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。

  【疲惫】课下比课上任务还重

  与不少内地高校一进大学校门就等着毕业的情况相比,香港的高校很严格。

  就在记者QQ采访马诗雨时,她正在做英语作业,第二天必须交,还有两个考试要复习,下周还要期中考试……

  “一般课下老师期望你消耗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近两倍。”杨远航表示,除了个别科目布置作业外,老师还会额外布置一些课题。课题有需要独立完成的,有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。2~8个同学分成一组,大家要在限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通常包括主题甄选、数据收集、问卷调查、图像和视频的采集与编辑、幻灯制作、现场演示、报告整合等环节的庞杂项目。

  “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期末成绩。”杨远航说。

  声音

  两地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的差异。内地的高校依旧如“象牙塔”,而香港的高校则是“半个社会”。内地高校是中学教育的延伸,教育都是灌输性的,而香港高校则是在给学生“补课”,在学生人格养成、学生创造性、自主性培养方面要远远优于内地,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所必需的。

  ——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郝森林

(原标题:“我在香港上大学”生存调查 河南学子有点“水土不服”)

  恶补英语粤语 通宵查资料做课题

  【河南学子是怎么适应港校生活的?】文化环境、语言障碍、学习压力等都是考验,河南的学生是怎么扛下来的?大一新生马诗雨是到“新生营”向内地生联合会的师兄师姐求教;大二学生叶安澜是通过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、课下抢补知识;港校毕业申请到美国一流名校博士的朱坤则常常通宵看书……

  □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  记者 高冬丽\文  沈翔\图

  对于刘丁宁在港读书1个月就退学,几位河南学子表现都很“淡定”,在他们看来,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。“香港的学校是半个社会,你是大一新生,但必须像要求成年人一样要求自己。”面对语言和学习方式的挑战,要耐心一步步来,法宝就是:积极面对。适应是痛苦的,生存下来却很美好。

  “对内地学生来说,到香港读书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适应问题。”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院长黄乃正说。在香港求学的河南学子反映,内地生到了香港高校都会遇到“水土不服”,纯英文教育、文化环境、学习压力等都是考验。河南的学生是怎样克服两地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,扛下来的呢?

  ◎到“新生营”度过“适应期”

  朱坤(化名)2006年从郑州大学考到香港浸会大学读研究生。在他看来,内地学生从进入机场开始,一切就要靠自己了。“办理登机手续、过海关、下飞机换地铁再到学校,办理入学手续等,都要独立作战”。每个人适应期长短不同,有的广东同学一个月就能“如鱼得水”,而大多数同学经过半年、一年也能调整过来。

  香港各大学都有专门机构,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。对刚开学一个半月的马诗雨来说,对她度过“适应期”帮助最大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“新生营”。

  “在新生营,师兄师姐会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校园、找宿舍、办手续、办证件。”马诗雨说,这些师兄师姐都是“娘家”内地生联合会的学生,联合会又称“新生营”。

  ◎听得懂全英文课程是第一关

  在香港,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全英文授课。香港中文大学只有少量课用广东话或普通话授课。身为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尖子生,马诗雨也感觉很吃力。

  “老师每次讲课前,会把课程的PPT放在网上,我就提前预习两小时,把不会的生词标注出来。”马诗雨说,这样课上压力相对就会小一些。而且她还摸索出个经验,“每个段落不求认全英文,只要弄懂意思”,这样只要能听懂80%就不太影响学习了。

  除了英语,听不懂粤语也让马诗雨很着急,她现在修了初级粤语的课,正在恶补口语,虽然还不太会说,但能听懂一些了。普通话、粤语、英语,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,这是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必须要很快具备的“功夫”之一。

  朱坤说,要适应香港高校学习节奏,不仅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还必须学会“英式思维”,这个比内地高校记单词、考级难多了。

  ◎从“被人管”到逐步学会独立

  马诗雨说,最近在内地高校上学的同学在网上说,学校发明各种制度来确保他们早上跑操,这让她觉得好笑。

  “跑步这件事都还要学校逼着管着吗?”马诗雨说,在中大她最切身的体会就是,“根本没人管你”。

  叶安澜是省实验中学2009级学生,今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读大二。在她看来,香港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城市,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种自由中学会自立。

  “内地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仍是中文教学为主,上课方式主要是听讲,基本不发言。”叶安澜说,而香港的大学课堂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,老师会不断地提问,并和学生交流,内地学生要迅速提高主动性,才能适应。

  叶安澜说,课外几乎见不到老师,很多疑问都要靠自己解决。“你要学会提出问题,因为没有人会把知识送给你,都是自己‘抢’来的”。

  ◎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取得胜利

  马诗雨虽然到香港只有一个多月,但她的感受是:比高三更累。

  和她一起考进来的学生都是内地的尖子生,非常勤奋,在这个群体里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。马诗雨说,上高中时晚上一般11点就睡觉了。而在香港,“白天上课,晚上一般要准备课题研究、查找资料、整理笔记等,不知不觉就到夜里一两点了”。

  朱坤现在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学博士,正是在香港浸会大学时,他养成了通宵学习的习惯。

  “港校看似轻松,其实考试压力很大,我那时为了准备作业或复习考试,经常通宵学习。”朱坤说,内地学生刚到香港,熬通宵是家常便饭,其实自己也很困,只能咬牙撑住。

  2008年从郑州考到香港大学的张泽楠的妈妈王女士说,张泽楠在港大时,连和父母通电话都很少,有事都是在QQ上留言。“因为等他忙完可能都夜里一两点了,我们早就睡着了”。

  ◎过程很痛苦 生存下来很美好

  对于刘丁宁在港读书1个月就退学,几位河南学子表现都很“淡定”,在他们看来,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。

  “香港的学校是半个社会,你是大一新生,但必须像要求成年人一样要求自己。”朱坤说,老师是你的朋友,不是你的管家。面对语言和学习方式的挑战,要耐心一步步来,不可以急功近利。“困难有,但这是个学习过程,不可能一帆风顺,任何人都一样。法宝就是:积极面对”。

  朱坤说,对于每一个有香港求学经历的学子来说,适应是痛苦的,生存下来却很美好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敢于再次挑战自我,申请美国一流名校的博士。而他在美国迅速适应,也与当时那段磨炼不无关系。

(编辑:SN054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宁夏彭阳一家七口被杀
  • 体育人民日报:捧杀棒杀国足都无益
  • 娱乐《变4》香港拍摄遭勒索10万 导演被打
  • 财经从“土豪”看新富:其他群体争结交但不屑
  • 科技传联想正积极考虑全盘收购黑莓
  • 博客台北人强烈推荐的美食夜市(图)
  • 读书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铁轨上发现手榴弹
  • 教育女生穿蕾丝内衣被罚检讨(图) 国考报名